- ·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数[09/07]
- ·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栏[09/07]
- ·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刊[09/07]
- ·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征[09/07]
- ·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投[09/07]
上海财大教授曹东勃:填志愿就像打游戏时为主(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不过,无论是由顶层设计去因势利导,还是由就业形势去执果索因,都不意味着对“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时代的简单回归。 填报志愿,说到底
不过,无论是由顶层设计去因势利导,还是由就业形势去执果索因,都不意味着对“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时代的简单回归。
填报志愿,说到底是一种个人选择。国家战略导向固然重要,但同样关键的是,个人要有兴趣才行。
2008年,我们学校推出了一个大型的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就是一直坚持到今天还在开展的“千村调查”。我当时博士一年级刚结束,报名参加了第一期“千村调查”。现在想来,当时的调查还是比较粗糙的,但给了我一个印象,就是社会调查与理论研究同样重要。“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是一个方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是另一个方面。
路正长,每个人有足够的机会和条件去修正对自我的认知和对外界的判断,不断在挑战应战中历练完善,塑造一个更好的自己。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件事给我很大的鼓舞,我本是存着无用之用的心态去看书学习的,当我发现理论确实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还可能产生经济社会效益的时候,兴奋自然是溢于言表的。之后的几年,我没少往图书馆二楼农业经济那一栏的书架跑。关注农业和农村经济,成了我专业兴趣之外的第二战场,也成为我工作后的一个研究方向。
每年,我给大一新生做入学教育讲座或给高年级的学生谈职业生涯时,逻辑始终是倒叙倒查的方式:你要先问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接着问自己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再问这样的生活到何处去寻(行业)、这个去处(行业)的门槛是什么,再问我要达到这个门槛需要满足什么条件、补充什么短板(专业)。这种递归能够解决很多困扰。
“千村调查”也帮助我们于习以为常、习焉不察处获得新知。很多现象并不一定是整全的经济现象,因而它的规律也绝非经济规律所能涵括,其背后往往有礼俗、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我们的专业习惯容易限制和束缚我们的思维,而对真实世界的认识需要我们超越这种限制和束缚,经济学也需要社会学、政治学等其他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鼎力襄助。
没有选择的年代,兴趣被“批量分配”,痛苦!选择过剩的年代,兴趣要量身定制,麻烦!那么这个兴趣到底是一种先天禀赋,抑或后天形塑呢?
一次上课前,我发现他们在看一份经济类报纸。当时是2003年,正好是熊彼特诞辰120周年,这份报纸做了一个专题。熊彼特是大名鼎鼎的经济学家,三大卷《经济分析史》可说是每个研究经济思想史的学者案头必备的大部头工具书。但当时,我对此一无所知,就随口问:“熊彼特是谁?”这句话后来被他们数落了好多年,时常成为我被他们开涮的一个笑料。
发现农村
2003年下半年,大三上学期,我上了一门课《经济管理中的计算机应用》,现在被学生们简称“经管机”,这是上财的一门本科招牌课。这个课说简单也简单,就是讲如何使用EXCEL软件。但是它能够把小小的EXCEL玩出各种花样,把各种经济理论和模型嵌入到EXCEL的运用之中。这门课要求交一个课程作业,就是自己选择一个经济社会问题并建立模型,还要在EXCEL中做出动态过程的模拟图示。
志愿填报的本质,是个人对自我兴趣和社会需要的一种判断,是自知之明与阅世之智的体现。树木不易,树人其难。这些年参与综合评价录取面试的过程,让我得以管窥一豹,了解现在的高中生在这方面的思考与困境。
我并非拥有很多人生经验的长者,能与大家分享的,是我在上海财经大学读书时的三个小片段,这让我意识到兴趣的确是一个发现的过程,而且它绝不是高考结束、志愿填报的一瞬间就锁死不变的。
图片来源:文汇报资料图
责任编辑:姜澎
同时,诸如国际形势、疫情防控等这类外部的扰动,最终也会传导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层面。比如2018年之后,为解决“卡脖子”难题应时而生的“强基计划”就是国家层面的一种引导;最新一轮的“双一流”建设在学科和专业的布局上,也体现了这种变化。
这三个片段,是我自己发现研究兴趣的过程。兴趣并不纯粹是一个自然禀赋,它也可能是一个不断发现的过程。通过阅读获得知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和实地访谈去获得补充性的新知、第一手资料和对真实世界的直观感觉,在这个系列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守护自己的兴趣。
文章来源:《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shcjdxxbzz.cn/zonghexinwen/2022/0718/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