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数[09/07]
- ·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栏[09/07]
- ·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刊[09/07]
- ·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征[09/07]
- ·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投[09/07]
专访上海财大余典范:应支持重点企业“订单式(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同时,全社会对于产业工人的社会地位、技能发展通道等的认知和认同也还需要一定的适应过程,只有上述条件形成全链条的协同,才能从根本上缓解产业
同时,全社会对于产业工人的社会地位、技能发展通道等的认知和认同也还需要一定的适应过程,只有上述条件形成全链条的协同,才能从根本上缓解产业工人短缺的问题。
证券时报记者:制造业数字化的探索给产业工人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
余典范:制造业数字化是制造业升级的必由之路,其对劳动力的影响也是结构性的。制造业数字化会通过提高生产率,减少对低级别的、程序化的、传统的任务以及重复性生产环节的依赖,对低技能动力形成替代应,但同时也会创造一些高技能的工作岗位,对高端劳动力形成创造效应。
余典范:产业工人目前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企业岗位新需求与工人自身能力提高缓慢不匹配;住房、社保、教育、医疗等资源对产业工人收入的侵蚀效应依然较大。
制造业产业工人面临的供需缺口、结构性失衡以及技能不足等问题,或将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我国未来应从哪些方面破局?证券时报记者近日专访了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余典范。在他看来,针对我国企业岗位新需求与工人自身能力提高缓慢不匹配的问题,我国应该支持重点企业以“人才订单”的形式,定向委托培养关键岗位亟需的高层次人才。
余典范:近年来,产业工人“高不成、低不就”的结构性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产业高端领域的人才缺口依然很大,如《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发展报告(2020-2021年版)》显示,目前我国集成电路人才缺口超过20万人,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方面的人才供给也严重不足。
这些领域产业发展的新业态不断涌现,人才供给存在滞后,这在全球来说都是共性问题。与此同时,我国教育体系中新兴前沿专业设置还未及时更新,人才培养储备也不足。而且,现在高端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往往是交叉性、复合型的人才,我国不论是教育培养、还是职业技能提升等的转型升级都还与此不匹配。因此,高技能人才的缺乏主要是有效供给不足。
产业工人“高不成低不就”结构性问题突出
同时,低端产业工人招工难也是近年来的普遍现象,人社部在2021年发布的中国“最缺工”的100个职业中,多达36个属于“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一方面是因为传统产业部门在新技术以及频繁的外部负面冲击下,自身扩张的势头受阻、利润被侵蚀,给予的收入待遇难以对低端劳动力形成吸引力。另一方面,新一代的产业工人对工作的诉求不仅仅是收入,更多在工作的自由度、社交的可达性、生活的便利性、教育医疗的覆盖性等。因此,低端产业岗位单纯的工资上涨实际上对工人的边际吸引力在降低,这也是近年来不少工人愿意去从事快递、外卖等灵活性就业岗位的重要原因所在。
文章来源:《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shcjdxxbzz.cn/zonghexinwen/2022/0822/1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