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跨界”学者的财政人生:访上海财经大学公共(3)

来源: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2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建设财政学界高端智库的信心与挑战 2012年8月,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公共财政研究院成立,研究院基于“问题导向”与“国家急需”,围绕“发展财政与国民

建设财政学界高端智库的信心与挑战

2012年8月,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公共财政研究院成立,研究院基于“问题导向”与“国家急需”,围绕“发展财政与国民经济转型”、“民生财政与和谐社会构建”、“绩效财政与政府职能转变”三大研究方向,为实现国家发展战略中与公共财政建设有关的政策制定提供战略咨询服务;通过课题研究的协同机制、人才培养的学术访问交流机制和服务社会的成果发布推广机制等机制创新,建设成为一个跨学科、开放性的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高端决策咨询智库。作为研究院的执行院长,刘小川教授无疑是这一系列部署规划的推动者和具体执行者。采访过程中与小川教授不同的话题探讨中总能说回公共财政研究院的建设问题,可见这是当前占据小川教授最大 “内存”的事业。

“我们公共财政研究院的目标就是将其建成国内财政学界的最高国家智库!一定是朝这个方向去发展,然后进一步培养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小川教授很干脆地对笔者说道。

智库,即智囊机构,是指由专家组成,为决策者在处理社会、经济等各方面问题出谋划策的公共研究机构。美国有着相对发达的智库,全美大约有2000多个从事政策分析的组织,仅华盛顿特区就有100多个。同时,在欧洲与美国,智库与政府之间的“旋转门”效应比较明显,成果可以相互转化。这一在中国发展还不够成熟、发挥作用还不够明显的机构形式,近来越来越多地得到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不仅中央领导提出“建设高质量智库”、“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等一系列重要指示,地方推动力度也在加大、社会探讨的声音越来越多。高校本身有着构建智库的优势,如何发挥好这一智力和学术科研方面的优势搭建起合作、协同、创新的研究相关公共议题的平台亦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小川教授讲到中国公共财政研究院肯定是基于学术研究这一核心任务来展开,以此来带动政策咨询、人才培养、社会影响和外部交流功能。

“我们是力主建立一个跨学科、跨校际、跨国度的研究院。例如在跨学科方面我们学术委员中吸收了很多非财政学专业的学者包括北京大学研究法律的刘剑文和沈岿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研究收入分配的李实教授、中山大学研究政治学的马骏教授等等;比如跨国度,一方面我们希望学习国外好的做法来规范我们的组织建设;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与国外智库建立联系、直接对话,进行交流与共同开展研究”,小川教授讲起公共财政研究院的建设滔滔不绝,让笔者看到这位执行院长在公共财政研究院建设中的满怀信心。

“这是不是意味着从一个纯学术研究平台转向一个决策咨询、政策研究的综合型平台?”笔者问道。

“对,实际上我的理解就是在公共财政研究院的框架下我们的教师进行学术研究还是有两条路径的选择:智库中会提供一些专题给有兴趣进行纯理论研究的学者来做;另外我们也更为注重应用学科研究,为这方面有兴趣的学者创造条件。我们已经吸收专职研究人员以及聘请特约研究员;同时也通过向实务工作部门输送我们的理论研究者、通过组建不同的团队进行相关课题研究来探索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及智库平台的构建机制。”小川教授详细地回应了笔者的疑问。

吸收各类人才、组建强力团队是打造智库、做好学术研究、提升政策研究能力这一核心要务的基础所在,而总结研究成果、将专家声音发布给决策层则是智库与政府之间产生“旋转门”效应的有效路径——“在这方面我们也已逐步建立通道,准备将我们的研究成果总结成专家建议向相应层级的决策领导不定期发布我们的专家声音,希望我们的研究在影响政府决策方面产生一定实效”,小川教授向笔者介绍着研究院正在一步步落实的工作,“此外,我们也在准备建立地方财政数据库,希望通过数据库这种基础性的建设和研究来提升舆论引导能力。”

“舆论引导,怎么讲?”笔者追问。

“国家决策很多方面看舆论,我们研究公共财政,老百姓也对包括公共财政在内的公共议题越来越关注,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在舆论引导方面打下一定的基础,对于中国今后的发展能够至少从学者的研究视角和客观独立的立场角度去引导舆论、建言献策,”小川教授如是说道。这似乎也透露出学者那份“达则兼济天下”的意识和责任。而笔者也愈发明确地感受到,打造中国公共财政研究院这一复合型多元化开放式的科研平台,小川教授这位“跨界”财政学者再适合不过。

文章来源:《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shcjdxxbzz.cn/qikandaodu/2020/1028/404.html



上一篇:上海财经大学中青年学者
下一篇: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财经高校联络中心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投稿 |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编辑部|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版面费 |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论文发表 |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